
(本文由投稿玩家撰写,内容及数据不代表官方)
它既是传奇之舰,在漆黑的夜晚与日本海军巨舰比叡号贴身对射,用钢铁之躯谱写无畏战歌;它也是不朽之剑,在重生之后于冲绳海域直面疯狂的神风特攻队,以血肉之躯筑起钢铁防线。一个 “拉菲” 的名字,两代战舰驰骋于血与火的太平洋战场,用伤痕与荣耀铸就不朽传说。

战火阴影下的诞生:一代拉菲的前世今生
1940 年 6 月,美国国会紧急通过《两洋舰队法案》,这项法案堪称美国海军史上规模空前的扩军计划,其中明确批准一次性建造 115 艘驱逐舰,开启了美国海军驱逐舰 “下饺子” 的建造狂潮。当时的美国海军,正处于新旧舰艇交替的关键时期,旧有的驱逐舰性能已难以满足未来海战的需求,而新型驱逐舰的研发与建造迫在眉睫。珍珠港的惨痛损失,彻底打乱了美国海军的造舰计划。原本计划重点建造的弗莱彻级驱逐舰,因建造周期相对较长,美军不得不调整策略,优先加速建造本森级和格里维斯级驱逐舰。这两级驱逐舰虽在部分性能上不及弗莱彻级,但建造速度更快,能够迅速投入战场,缓解太平洋舰队的燃眉之急。
旧金山船厂的设计团队对舰艇进行了一系列针对性改进:主炮从原来的 5 座127 毫米单装主炮减少为 4 座腾出空间加强防空—— 新增一门四联装 40 毫米博福斯高射炮,同时将原本的 5 挺 12.7 毫米重机枪全部更换为 20 毫米厄利孔高射炮。这些改进使得新驱逐舰的防空火力得到了质的飞跃。此外,舰艇还加装了新型雷达,大幅提升了对海空的探测能力。在反潜和反舰武器方面,舰艇搭载了两座五联装 533 毫米鱼雷发射管,同时配备了深水炸弹投放装置。1942 年 3 月 31 日,这艘凝聚着无数军工人员心血的本森级驱逐舰正式下水,舷号 459。美国海军为其命名为 “拉菲号”, 以纪念在 1812 年战争中英勇牺牲的海军上尉理查德拉菲。下水仪式上,彩带飞舞,礼炮轰鸣,这艘崭新的战舰在众人的注视下缓缓驶入大海。随后,经过短暂的海试和人员磨合,它迅速编入美国太平洋舰队,投入到残酷的太平洋战争之中。

瓜岛绞肉机中的血色传奇:一代拉菲的悲壮谢幕
太平洋战场上,瓜达卡纳尔群岛无疑是美日双方争夺的焦点。这座位于南太平洋所罗门群岛链中的小岛,面积不足 6000 平方公里,却因其独特的战略位置,成为了决定双方在太平洋战场走向的关键之地。所有人都清楚,谁能控制瓜岛,谁就能在太平洋中部占据主动,进而掌握整个战争的主动权。
从 1942 年 8 月美军登陆瓜岛开始,到 1943 年 2 月日军最终撤离,美日双方在瓜岛及周边海域展开了长达半年的血腥争夺。光是大规模的海战就爆发了 6 次,双方投入了大量的航母、战列舰、巡洋舰和驱逐舰,无数战舰在这片海域被击沉,3 艘航母(美军 1 艘,日军 2 艘)永远地沉睡在了瓜岛附近的海底。至今,每当船只航行至此,都会因为海底巨量的沉船残骸导致航道受阻,这片海域也因此被称为 “铁底湾”。
美军在占领瓜岛后,迅速在岛上修建了亨德森机场。这座机场的建成,对日军的运输船队和作战舰艇构成了巨大威胁。日军深知亨德森机场的重要性,将其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多次派遣飞机对机场进行轰炸,试图摧毁这座让他们寝食难安的空中堡垒。然而,美军的工程保障能力极强。即便日军在晚上将机场炸得千疮百孔,美军工程兵部队在白天也能迅速展开抢修,修复跑道和设施。在飞机轰炸效果不佳的情况下,日军决定改变战术,动用战列舰进行夜间突袭,计划在夜里用大口径主炮轰击亨德森机场,摧毁美军战机和机场设施,然后在白天派遣登陆部队夺回瓜岛。

1942 年 11 月 12 日,一支由日军海军少将阿部弘毅指挥的快速机动编队从肖特兰群岛起航,向瓜岛进发。这支编队包括比叡号、雾岛号两艘战列舰,1 艘轻巡洋舰和 4 艘驱逐舰,其中就有日后被称为 “祥瑞舰” 的雪风号驱逐舰。日军计划在13 日凌晨抵达瓜岛海域,对亨德森机场进行炮击,随后支援登陆部队上岸。
12 日下午,美军侦察机发现了这支日军编队的踪迹。美军太平洋舰队司令尼米兹立即下令,派遣由卡拉汉少将指挥的一支巡洋舰驱逐舰编队出海拦截。这支美军编队包括 2 艘重巡洋舰、3 艘轻巡洋舰和 7 艘驱逐舰,拉菲号就在其中。
11 月 13 日凌晨 1 点,双方舰队在铁底湾遭遇。此时的夜空漆黑如墨,双方舰队在不知不觉中不断靠近,直到距离仅 2 公里时,才猛然发现对方的身影。刹那间,炮声轰鸣,火光冲天。双方战舰在狭窄的海域内混战在一起,如同酒吧关灯后失去秩序的斗殴。日军比叡号战列舰率先开火,巨大的 14 英寸主炮炮弹在海面上掀起数米高的水柱。美军舰艇也不甘示弱,各舰主炮、副炮和高射炮一同开火,织成一张密集的火力网。
拉菲号在这场混战中异常英勇。舰长威廉汉克中校沉着指挥,驾驶着拉菲号灵活地穿梭在敌舰之间,寻找攻击机会。拉菲号的 4 座 127 毫米主炮不断向日军舰艇开火,数次命中比叡号的轮机室,造成比叡号动力系统受损,航速下降。黑夜之中,拉菲号的观察哨突然发出急促的警报:“左舷 1000 码处发现大型军舰!” 船员们定睛一看,只见一艘巨大的战列舰正打开探照灯,耀眼的灯光照亮了海面,正是日军的比叡号战列舰。在漆黑的夜晚,打开探照灯无异于主动暴露自身目标,这一举动让拉菲号的船员们既惊讶又兴奋。
汉克中校当机立断,下令拉菲号全速冲向比叡号,同时发射鱼雷。5 枚 533 毫米鱼雷带着呼啸声直奔比叡号而去。然而,由于两舰距离过近,鱼雷的引信尚未来得及触发,便从比叡号舰底穿了过去,未能造成杀伤。错失鱼雷攻击机会后,拉菲号并没有退缩,反而继续逼近比叡号。在距离比叡号仅 3 米的位置,拉菲号幸运地躲入了比叡号主炮的射击死角 —— 战列舰主炮由于炮管角度限制,无法对近距离的目标进行有效射击。这一位置,让拉菲号获得了绝佳的攻击机会。汉克中校下令:“所有武器,向敌舰上层建筑开火!” 瞬间,拉菲号上的 4 座 127 毫米主炮、四联装 40毫米高射炮、20 毫米高射炮甚至 12.7 毫米重机枪全部开火,密集的炮弹如同暴雨般倾泻在比叡号的上层建筑上。炮弹击中了比叡号的舰桥、指挥塔、烟囱和甲板,火光四起,浓烟滚滚。这场近距离的攻击,堪称自风帆战列舰时代以来,最惨烈、最近距离的海战交锋,被后世称为 “贴身肉搏式的敲舰战”。

巧合的是,日军舰队的指挥部恰好设在比叡号的舰桥上。密集的炮弹击中舰桥,日军首席参谋铃木镇卿大佐当场阵亡,多名高级军官不同程度受伤,比叡号的指挥系统瞬间陷入瘫痪。失去指挥的日军编队开始混乱,进攻节奏被彻底打乱。拉菲号的这一关键性攻击,成为了整场海战的转折点。
完成攻击任务后,汉克中校深知 “穷寇莫追” 的道理,下令拉菲号迅速脱离战场。然而,由于之前的进攻过于冒进,拉菲号已经深入日军编队腹地,陷入了日军舰艇的包围之中。日军驱逐舰春雨号、秋月号、朝云号以及战列舰雾岛号纷纷向拉菲号发起攻击。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拉菲号的船员们毫无惧色,奋起反抗。主炮继续向日军驱逐舰开火,成功摧毁了春雨号的一座锅炉,使其失去动力,被迫退出战斗;同时,拉菲号的副炮击中了秋月号的一座炮塔,使其失去了部分火力;鱼雷发射管也成功发射鱼雷,迫使朝云号紧急规避,拉开了与拉菲号的距离。
就在拉菲号苦苦支撑之际,日军雾岛号战列舰的主炮锁定了它。一枚 14 英寸的穿甲弹呼啸而来,精准命中拉菲号的舰体中部。巨大的爆炸瞬间摧毁了拉菲号的动力系统和部分武器装备,舰体开始倾斜。雪上加霜的是,一枚日军九三式 “长矛” 鱼雷随后命中拉菲号的舰体中部,剧烈的爆炸使得拉菲号的船体从三号炮塔处彻底断裂。
此时的拉菲号已经千疮百孔,船体断裂,海水疯狂涌入船舱,随时都有沉没的危险。汉克中校看着眼前残破的战舰和伤亡惨重的船员,眼中满是不舍,但他清楚地知道,继续坚持下去只会造成更多无谓的牺牲。在下达 “全员弃舰” 的命令后,汉克中校依然坚守在舰桥上,直到最后一刻才被船员强行拉离。
1942 年 11 月 13日凌晨 2 点 30 分左右,一代拉菲号驱逐舰在铁底湾海域沉没。尽管第二天,受伤的比叡号战列舰被美军飞机击沉,为拉菲号报了一箭之仇,但拉菲号的损失依然惨重:舰长汉克中校牺牲,全舰 247 名官兵中,59 人阵亡,56 人受伤。战后,为了表彰拉菲号在瓜岛海战中的英勇表现,美国海军授予其海军十字勋章,并颁发总统单位嘉奖。一代拉菲虽已沉没,但它的传奇故事永远留在了太平洋的波涛之中。

浴火重生的钢铁勇士:二代拉菲的荣耀征程
一代拉菲号的沉没,让美国海军官兵深感惋惜,但 “拉菲” 这个承载着英雄荣耀的名字,不应就此埋没。1943 年,美国海军决定建造一艘新的驱逐舰,继承 “拉菲” 的名号,让这份英勇无畏的精神继续传承下去。
1944 年 2 月 28 日,在新泽西州的基尔默船厂,一艘崭新的艾伦萨姆纳级驱逐舰正式服役。这艘驱逐舰舷号 724,被正式命名为 “拉菲号”,成为了第二代继承 “拉菲” 之名的战舰。与一代拉菲号(本森级)相比,二代拉菲号在性能上有了显著提升。
二代拉菲号舰长 114.76 米,宽 12 米,标准排水量 2200 吨,满载排水量 3250 吨,最大航速 34 节,续航力为 4500 海里 / 20 节。二代拉菲号配备了 3 座双联装 127 毫米主炮,相比一代拉菲号有了明显增强;防空武器方面,装备了 12 座 40 毫米博福斯高射炮和11 座 20 毫米厄利孔高射炮,形成了远、中、近三层防空火力网;还搭载了 2 座五联装 533 毫米鱼雷发射管和6 座深水炸弹投放装置,具备了强大的反舰和反潜作战能力。
服役后的二代拉菲号,迅速投入到二战的战场之中。它的首战便是参与 1944 年 6 月的诺曼底登陆战役。在登陆行动中,二代拉菲号承担起火力支援和防空掩护的任务。它停泊在诺曼底海岸附近,用 127 毫米主炮向德军岸防工事发起猛烈炮击,摧毁了多个德军碉堡和火力点,为登陆部队扫清了前进障碍。同时,面对德军飞机的空袭,二代拉菲号的防空火力全开,成功击落数架德军战机,为登陆舰队筑起了一道坚固的空中防线。
诺曼底登陆战役结束后,二代拉菲号调往太平洋战场,参与了太平洋战争中规模最大的海战之一 —— 莱特湾海战。二代拉菲号编入美军护航航母编队,与其他护航舰艇密切配合,凭借着强大的防空火力,成功击落多架日军战机,有效保护了航母的安全,为莱特湾海战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冲绳海域的神风悲歌:二代拉菲的不朽抗争
1945 年 4 月,太平洋战争已进入尾声,但日军仍在负隅顽抗。为了阻挡美军的进攻,日军发动了疯狂的神风特攻作战,派遣大量战机携带炸弹,以自杀式攻击的方式冲击美军舰艇。此时,二代拉菲号被分配到冲绳岛最北端的庆良间列岛海域,担任雷达哨舰,负责监视日军战机的动向,为美军主力舰队提供早期预警。
1945 年 4 月 16 日早上 8 点 25 分,拉菲号的雷达屏幕上突然出现了密密麻麻的光点 —— 五十余架日军战机正从北方快速飞来。舰长弗雷德里克贝克中校立即下令全舰进入一级战斗部署,防空武器全部就位,同时向美军主力舰队发出预警信号。
尽管这些日军战机的主要目标是远处的冲绳岛和美军主力舰队,但仍有 6 架神风战机脱离编队,朝着拉菲号直冲而来。日军采用了分散战术,6 架战机从不同方向、不同高度向拉菲号发起攻击,试图分散拉菲号的防空火力。面对来势汹汹的神风战机,拉菲号的船员们沉着冷静,凭借着精湛的技艺和顽强的勇气,与日军战机展开了殊死搏斗。首先,两门 127 毫米主炮率先开火,在距离约 3000 米处,精准命中两架日军战机,战机瞬间爆炸解体,坠入大海。紧接着,副炮和高射炮也加入战斗,40 毫米博福斯高射炮和 20 毫米厄利孔高射炮织成一张密集的火力网,又成功击落一架敌机。
然而,日军战机的攻击并未停止。剩余的 3 架神风战机更加疯狂,不顾死活地冲向拉菲号。拉菲号的防空炮组全力以赴,再次击落 3 架敌机。但在激烈的战斗中,拉菲号的对海被摧毁。一架敌机穿过火网,在撞上舰体的最后一刻发生爆炸。第九架飞机撞上左舷舰桥,瞬间燃起大火,4 座防空炮被摧毁。
此时距离开战仅仅过去 15 分钟。由于舰桥与机舱的通讯被中断,机械师们一度只能根据炮火的密集程度判断战况。混乱之中,第十架飞机从船尾低空突入,发现时已来不及拦截,飞机直接撞入舰尾主炮,引发剧烈爆炸。随后一枚一千磅炸弹命中甲板,另一架飞机撞毁了船只舵机,使得船只只能原地转圈。此时冲天的浓烟和烈火笼罩了拉菲号,但战斗仍未结束。
半个小时后,神风特攻队再次向拉菲号发起攻击,一枚炸弹直接命中深水炸弹舱,所幸未发生爆炸。舰员从火堆中捞出炸弹丢入海中。此时拉菲号已面目全非,而天空中仍有二十余架神风战机,拉菲号再也承受不起任何伤害。好在此时来自美军支援的 24 架P-61 黑寡妇战斗机和F6F 地狱猫战斗机终于抵达战场,随后 12 架 F4U 海盗式战斗机也赶来支援,胜利的天平终于向拉菲号倾斜。随着最后一架神风战机被紧追不舍的海盗式战斗机击落,美军国旗再次升起。拉菲号在此次战斗中击落 9 架战机,抵御了 22 架神风战机进攻,被 4 枚炸弹命中,6 架飞机撞击,全舰32 人阵亡,71 人受伤。伤痕累累的拉菲号终于幸存下来。通讯官冲上舰桥询问是否弃舰,得到的答案无比坚定:“只要还有一门炮能开火,我就永远不会抛弃战舰。” 无论是一代拉菲英勇地与比叡号贴脸对射,还是二代拉菲在神风攻击下的顽强不屈,拉菲的名字已被永远刻入太平洋战场的史册。
永不沉没的传奇
战争结束后,拉菲号被拖回港湾修理,再次被授予总统集体嘉奖,18 名水手获得铜星勋章,6 名获得银星勋章,2 名获得海军十字勋章,1 名获得海军表彰勋章。随后,拉菲号参与了 “十字路口” 行动(核试验观测),之后又投入朝鲜战争和苏伊士运河危机。1971 年,拉菲号退出现役。同样承载英雄的名字,同样书写传奇的战绩,如今的拉菲号与约克城号一同停泊于海军博物馆,硝烟早已散尽,战机的轰鸣化作海风的低语,战舰的伤痕被浪花温柔抚平。但一代拉菲与比叡号贴身搏杀的火光,二代拉菲直面神风特攻的坚毅,从未在时光里褪色。它们是太平洋上的钢铁丰碑,以两代舰体为笔,以热血与忠诚为墨,写下 “拉菲” 二字的重量。如今,潮起潮落间,那曲镌刻着勇气与荣耀的战歌仍在传唱,提醒着世人:有些传奇,永不沉没;有些精神,永远滚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