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12

中国式教育到底要干什么?

98 点赞
233角色社区

中式教育的隐忧:从“愧疚教育”到“掐尖招生”的反思

家长们跪成一排,学生蒙眼从家长背上踩过——河南某班级组织的“愧疚教育”现场,成为当下中国教育困境的一个残酷隐喻。

“那种在集体氛围中被催生出的激烈情绪,就像烟花,炸一下也就散了。活动结束后,该顶嘴的顶嘴,该叛逆的叛逆。但那种‘我不够好’、‘我亏欠父母’的阴影,却可能沉淀在一些敏感孩子的心里,成为长期的心理负担。”

这是一位亲历过类似“愧疚教育”活动的“过来人”的感受。这种通过放大孩子“负罪感”来迫使他们“表演”感恩的教育方式,正是中国式教育诸多问题的缩影。

当教育背离了启发与引导的初心,当分数成为唯一的价值尺度,当升学率凌驾于人的全面发展之上,我们不得不反思:中国式教育究竟在哪里走上了歧路?

---

01 情感暴力:愧疚教育的心理阴影

河南中牟县某班级的“愧疚教育”现场,构成了一幅令人心痛的教育图景:家长们跪成一排,学生们则被蒙住眼睛,从父母的背上踩过。

这种通过制造负罪感来促使孩子感恩的方式,恰恰折射出中国式教育中最为扭曲的一面。

这种“愧疚教育”的弊端显而易见。它本质上是一种情感暴力,孩子们不是因为理解了爱而感恩,而是因为承受不了愧疚的折磨而被迫“表演”感恩。

一位亲历者回忆,自己在类似活动中“哭了,但我知道,那眼泪里混杂的真情实感可能只有一半,另一半是窘迫、是从众、是被氛围绑架的无力感”。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种教育方式效果短暂且伴随心理后遗症。活动结束后,激烈的情绪很快消散,但“我不够好”、“我亏欠父母”的阴影却可能长期沉淀在敏感孩子的心里。

它把复杂的、充满日常温情的亲子互动,简化成了一场“牺牲者”与“负债者”的苦情戏,非但不能促进沟通,反而在孩子心里筑起了一堵墙。

02 功利主义:教育沦为一场军备竞赛

当下中国的教育生态,已异化为一场恶性竞争的军备竞赛。在这场竞赛中,孩子成了最前线的士兵,而教育的本质——人的全面发展——却被无情抛弃。

“以清北论英雄”就是这种功利思维的极端体现。虽然官方已明令禁止宣传“高考状元”“名校喜报”,但社会上对“清北率”的追捧热度不减。

有的县城里,连出租车司机都能精准报出当地高中考入清华、北大的学生数量。

这种极端狭隘的教育评价体系,催生了一系列畸形现象。

为冲刺“清北率”,有的学校将骨干教师等重点教学力量向少数“尖子生”倾斜;有的学校为提高“清北”考取率,提供高额奖金吸引高分考生复读。

对教师而言,所教班级能否出现“清北生”,可能直接决定其待遇和职业发展。

神经科学研究显示,高压环境会抑制21%的创造力。在追求分数提升的狂欢中,我们正在透支下一代的精神弹性,也悄然为那21%流失的创造力买单。

03 资源失衡:“掐尖招生”与教育公平

在教育资源分配上,中国式教育同样面临严峻挑战。“掐尖招生”就是破坏教育生态的一个典型现象。

武汉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杨华经调研指出,超级中学的跨区域“掐尖”是县中衰落的直接诱因。这些“省市名校”以奖学金激励、减免学费等方式,系统性虹吸县域尖子生。

而当县中尖子生被批量“掐走”,一场环环相扣的“恶性循环”也随之而来:县中优质生源流失—教学质量滑坡—资源萎缩—吸引力下降—优质师生进一步流失。

在此闭环困境中,县中不断下沉,逐渐陷入衰落泥沼,而超级中学则凭借虹吸效应愈发壮大,形成“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马太效应。

这种“掐尖招生”并非单纯的生源争夺战,而是对整个教育生态的系统性破坏。在其所引发的“恶性循环”中,城乡教育公平的“天平”持续失衡,乡镇学子通过教育向上流动的希望之路也正被悄然阻隔。

04 规范管理:教育部的努力与困境

面对这些教育乱象,主管部门并非无所作为。2025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开展基础教育“规范管理提升年”行动的通知》,并同步发布《基础教育规范管理负面清单(2025版)》。

与去年相比,2025版《负面清单》从12条扩容至16条,新增了关于考试安排、校规校纪、食品安全、校服采购等4项内容。

这些新增领域都是当前教育管理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考试安排方面,部分学校考试频次过高,甚至出现“周周测、月月考”的现象;校规校纪方面,一些学校制定的规定过于随意,缺乏法律依据。

这些强制性约束,旨在从源头上遏制对升学率的过度追捧。

然而,政策落地远非易事。如何避免“运动式整改”,真正实现从短期整治向长效管理的跃升,仍是严峻挑战。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指出,落实负面清单的关键是“让权”,赋予学校和教师应有的专业自主权,使教育教学回归学生与教师共同探索成长的本源。

05 结构性矛盾:减负与增负的悖论

中国式教育还面临一个普遍现象:教育减负和增负并存,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矛盾重重。

大家都好像被绑在一条船上,被这形势折腾着要命。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错综复杂。

高考的指挥棒仍然悬在众人的头上,考不上好大学,就意味着失去了人生进入职场的重要入场券。

而职业学校的质量一言难尽,“普职分流”就像一张无形的凹型大网,兜住那些成绩不好的孩子。在这种情况下,没有一个有远见的家长,愿意让孩子在十几岁的年纪,就决定了人生的方向。

他们焦虑、无奈,不得不开始在起跑线上互相“卷”、卷成绩、卷比赛,把孩子压得喘不过气。

另一方面,双减以后,文化课教培机构没有了,但它们没有消失,而是转入了地下,形成了价格高昂的灰色空间。

如此一来,家长们负担教育的费用就更多了,否则,他们就要承担孩子成绩落后的代价。

06 变革之光:“五育并举”的探索

面对这些困境,中国教育界也在积极探索变革之路。“五育并举” 正成为一些学校改革的重要方向。

在西安市,一场将“五育并举”教育方针推向深入的生动实践正在校园蓬勃展开。

从保障每天一节体育课、延长课间时长的刚性制度,到丰富各类活动、拓展实践教学的柔性策略,西安各校正在探索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培养模式。

西安经开第三小学的体育组组长石高明道出了体育运动的深层价值:“体育锻造的不仅是体魄,更是能够迁移到学习和生活中的品格。”

对此,学校田径队队员刘亦珊的感受尤为深刻:“我把赛场上那种不服输的劲头带到学习、生活中,遇到难题我会想办法攻克,遇到挫折我也不会灰心丧气。”

与此同时,武汉市则以 “新三好”教育为引擎,促进青少年全面健康成长。

该校副校长张曼介绍:“我们把学生体质健康、近视率等指标,直接与学校书记、校长的考核挂钩,倒逼我们把‘健康第一’落到实处。”

这种变革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成效:2025年春季,武汉市学生体质健康优良率同比提升11.82%,近视率下降1.06%。

一个个“小胖墩”在运动中变得矫健,“小眼镜”增长势头得到有效遏制。

---

在河南那场引发热议的“愧疚教育”活动中,一位参与者回忆说,活动结束后,“我和妈妈都很有默契地不再提起这件事,仿佛那是一个我们都想尽快翻过去的尴尬篇章。”

真正的感恩教育,目标不应是让孩子跪下,而是让他学会如何优雅地给予和接受爱;不是让他背负愧疚看向过去,而是让他心怀温暖,走向未来。

教育不是驯化,而是启蒙;不是套上紧箍咒,而是点燃内在的火焰。

让教育回归常识,让感恩发自内心,一个在平等、尊重和爱里长大的孩子,自然懂得如何爱别人,也懂得如何爱这个世界。

除此之外,像现在学位贬值也是一个问题,像以前读硕士研究生出来真的很光荣,现在研究生还出现找不到工作这些情况。还有像之前说要把双休还给高中生,可是我相信绝大多数的省市并没有落实这一政策,就比如说广州吧,广州有11个区,南沙区是唯一一个按要求实行双休制度的区,但也只仅仅实行了两周就取消了,还有更多的学校作业每天要写到晚上10一二点,第二天5点过起来还得继续赶。现在的教育真的很不人性化,包括还有肚子疼,想上厕所还得被扣分,原因是说没有在规定时间内上厕所,这真的很让人发指。

致谢: @葡萄🪷੯‧̀͡₎᭄ྀི @謝暔『乐中带疯的老子』 @『H』 @阿焕 @无言❆秋雪❆佳 @莹琇 @^雾¹隐²^[钟] @某金色大葱 @安妮安妮,我们喜欢你 @AlCu @麤灪爨麣纞虋麷鞻鬰靊讞005 @Canton @Eddy @Eddy&Quebecin @F ⅰT .七 翼✎ @孤独/代 @鲧.(开学死掉了) @Helsinki @霖祈雪 @林曦妤.⭐ @琳家.荞小棋 @凌风 @梦悦 @沐 轩 吖 @墨染✦清弦 @溺蝶.月明泉【钟】🐒 @秦洛白 @Quebecin&Eddy @欺 @三金[养心殿] @笙[退] @苼其 @诗纾 @婷 @Uniquel @无敌の空条承太郎 @邬池玉 @咸菜鱼💦 @星游Aria•世(诈尸版) @小文子 @星河 @小泉和溪 @习惯(翎) @椰𝓓𝓗.果 @烟雨伏笔江南 @炎热 @雨. @雅🕸️ @阴雄 @杳杳 @有梨香的人 @羿阳.(暂退) @杂食动物\养心殿 @周明 @钟钟◇养心殿 @醉花阴·秋刃·佳 @𝒜𝓌༺冷༒黯༻℡『暗团』🚬 @🥐先㓓 @✘林☆ @^沈梦皖^✨‍找人一起玩 @✘嫣★ @《圣》 @『暮柏』宇. @↗光·衍↖ @6. @☆小花花✘ @^妤[钟门] @『黎千』陌. @💐宁可冰💞 @。。。。 @👴🏿👅❤️ @🍀^『曦雨』^ʚ꒦ິ^꒦ິɞ☻ @✍𝒉 𝒃𓆩宇柠𓆪ۣ『河』 @♪陌❦ @(●—●) @ᝰ·†喵喵喵†·ᝰ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