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ebecin
Quebecin
高中退游三年。只有周末在。互关互赞,小号回。 挂兄,葡萄,妍姐,栩,归,夕,焕,笙,H,莹等朋友
Quebecin
穿搭 · 3
282
玩过游戏数量
1474.2小时
总游戏时长
好难升级啊!!
还有那个100q战力解锁的妖怪是不是前两个月才更新的???
中式教育的隐忧:从“愧疚教育”到“掐尖招生”的反思
家长们跪成一排,学生蒙眼从家长背上踩过——河南某班级组织的“愧疚教育”现场,成为当下中国教育困境的一个残酷隐喻。
“那种在集体氛围中被催生出的激烈情绪,就像烟花,炸一下也就散了。活动结束后,该顶嘴的顶嘴,该叛逆的叛逆。但那种‘我不够好’、‘我亏欠父母’的阴影,却可能沉淀在一些敏感孩子的心里,成为长期的心理负担。”
这是一位亲历过类似“愧疚教育”活动的“过来人”的感受。这种通过放大孩子“负罪感”来迫使他们“表演”感恩的教育方式,正是中国式教育诸多问题的缩影。
当教育背离了启发与引导的初心,当分数成为唯一的价值尺度,当升学率凌驾于人的全面发展之上,我们不得不反思:中国式教育究竟在哪里走上了歧路?
---
01 情感暴力:愧疚教育的心理阴影
河南中牟县某班级的“愧疚教育”现场,构成了一幅令人心痛的教育图景:家长们跪成一排,学生们则被蒙住眼睛,从父母的背上踩过。
这种通过制造负罪感来促使孩子感恩的方式,恰恰折射出中国式教育中最为扭曲的一面。
这种“愧疚教育”的弊端显而易见。它本质上是一种情感暴力,孩子们不是因为理解了爱而感恩,而是因为承受不了愧疚的折磨而被迫“表演”感恩。
一位亲历者回忆,自己在类似活动中“哭了,但我知道,那眼泪里混杂的真情实感可能只有一半,另一半是窘迫、是从众、是被氛围绑架的无力感”。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种教育方式效果短暂且伴随心理后遗症。活动结束后,激烈的情绪很快消散,但“我不够好”、“我亏欠父母”的阴影却可能长期沉淀在敏感孩子的心里。
它把复杂的、充满日常温情的亲子互动,简化成了一场“牺牲者”与“负债者”的苦情戏,非但不能促进沟通,反而在孩子心里筑起了一堵墙。
02 功利主义:教育沦为一场军备竞赛
当下中国的教育生态,已异化为一场恶性竞争的军备竞赛。在这场竞赛中,孩子成了最前线的士兵,而教育的本质——人的全面发展——却被无情抛弃。
“以清北论英雄”就是这种功利思维的极端体现。虽然官方已明令禁止宣传“高考状元”“名校喜报”,但社会上对“清北率”的追捧热度不减。
有的县城里,连出租车司机都能精准报出当地高中考入清华、北大的学生数量。
这种极端狭隘的教育评价体系,催生了一系列畸形现象。
为冲刺“清北率”,有的学校将骨干教师等重点教学力量向少数“尖子生”倾斜;有的学校为提高“清北”考取率,提供高额奖金吸引高分考生复读。
对教师而言,所教班级能否出现“清北生”,可能直接决定其待遇和职业发展。
神经科学研究显示,高压环境会抑制21%的创造力。在追求分数提升的狂欢中,我们正在透支下一代的精神弹性,也悄然为那21%流失的创造力买单。
03 资源失衡:“掐尖招生”与教育公平
在教育资源分配上,中国式教育同样面临严峻挑战。“掐尖招生”就是破坏教育生态的一个典型现象。
武汉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杨华经调研指出,超级中学的跨区域“掐尖”是县中衰落的直接诱因。这些“省市名校”以奖学金激励、减免学费等方式,系统性虹吸县域尖子生。
而当县中尖子生被批量“掐走”,一场环环相扣的“恶性循环”也随之而来:县中优质生源流失—教学质量滑坡—资源萎缩—吸引力下降—优质师生进一步流失。
在此闭环困境中,县中不断下沉,逐渐陷入衰落泥沼,而超级中学则凭借虹吸效应愈发壮大,形成“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马太效应。
这种“掐尖招生”并非单纯的生源争夺战,而是对整个教育生态的系统性破坏。在其所引发的“恶性循环”中,城乡教育公平的“天平”持续失衡,乡镇学子通过教育向上流动的希望之路也正被悄然阻隔。
04 规范管理:教育部的努力与困境
面对这些教育乱象,主管部门并非无所作为。2025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开展基础教育“规范管理提升年”行动的通知》,并同步发布《基础教育规范管理负面清单(2025版)》。
与去年相比,2025版《负面清单》从12条扩容至16条,新增了关于考试安排、校规校纪、食品安全、校服采购等4项内容。
这些新增领域都是当前教育管理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考试安排方面,部分学校考试频次过高,甚至出现“周周测、月月考”的现象;校规校纪方面,一些学校制定的规定过于随意,缺乏法律依据。
这些强制性约束,旨在从源头上遏制对升学率的过度追捧。
然而,政策落地远非易事。如何避免“运动式整改”,真正实现从短期整治向长效管理的跃升,仍是严峻挑战。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指出,落实负面清单的关键是“让权”,赋予学校和教师应有的专业自主权,使教育教学回归学生与教师共同探索成长的本源。
05 结构性矛盾:减负与增负的悖论
中国式教育还面临一个普遍现象:教育减负和增负并存,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矛盾重重。
大家都好像被绑在一条船上,被这形势折腾着要命。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错综复杂。
高考的指挥棒仍然悬在众人的头上,考不上好大学,就意味着失去了人生进入职场的重要入场券。
而职业学校的质量一言难尽,“普职分流”就像一张无形的凹型大网,兜住那些成绩不好的孩子。在这种情况下,没有一个有远见的家长,愿意让孩子在十几岁的年纪,就决定了人生的方向。
他们焦虑、无奈,不得不开始在起跑线上互相“卷”、卷成绩、卷比赛,把孩子压得喘不过气。
另一方面,双减以后,文化课教培机构没有了,但它们没有消失,而是转入了地下,形成了价格高昂的灰色空间。
如此一来,家长们负担教育的费用就更多了,否则,他们就要承担孩子成绩落后的代价。
06 变革之光:“五育并举”的探索
面对这些困境,中国教育界也在积极探索变革之路。“五育并举” 正成为一些学校改革的重要方向。
在西安市,一场将“五育并举”教育方针推向深入的生动实践正在校园蓬勃展开。
从保障每天一节体育课、延长课间时长的刚性制度,到丰富各类活动、拓展实践教学的柔性策略,西安各校正在探索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培养模式。
西安经开第三小学的体育组组长石高明道出了体育运动的深层价值:“体育锻造的不仅是体魄,更是能够迁移到学习和生活中的品格。”
对此,学校田径队队员刘亦珊的感受尤为深刻:“我把赛场上那种不服输的劲头带到学习、生活中,遇到难题我会想办法攻克,遇到挫折我也不会灰心丧气。”
与此同时,武汉市则以 “新三好”教育为引擎,促进青少年全面健康成长。
该校副校长张曼介绍:“我们把学生体质健康、近视率等指标,直接与学校书记、校长的考核挂钩,倒逼我们把‘健康第一’落到实处。”
这种变革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成效:2025年春季,武汉市学生体质健康优良率同比提升11.82%,近视率下降1.06%。
一个个“小胖墩”在运动中变得矫健,“小眼镜”增长势头得到有效遏制。
---
在河南那场引发热议的“愧疚教育”活动中,一位参与者回忆说,活动结束后,“我和妈妈都很有默契地不再提起这件事,仿佛那是一个我们都想尽快翻过去的尴尬篇章。”
真正的感恩教育,目标不应是让孩子跪下,而是让他学会如何优雅地给予和接受爱;不是让他背负愧疚看向过去,而是让他心怀温暖,走向未来。
教育不是驯化,而是启蒙;不是套上紧箍咒,而是点燃内在的火焰。
让教育回归常识,让感恩发自内心,一个在平等、尊重和爱里长大的孩子,自然懂得如何爱别人,也懂得如何爱这个世界。
除此之外,像现在学位贬值也是一个问题,像以前读硕士研究生出来真的很光荣,现在研究生还出现找不到工作这些情况。还有像之前说要把双休还给高中生,可是我相信绝大多数的省市并没有落实这一政策,就比如说广州吧,广州有11个区,南沙区是唯一一个按要求实行双休制度的区,但也只仅仅实行了两周就取消了,还有更多的学校作业每天要写到晚上10一二点,第二天5点过起来还得继续赶。现在的教育真的很不人性化,包括还有肚子疼,想上厕所还得被扣分,原因是说没有在规定时间内上厕所,这真的很让人发指。
致谢: @葡萄🪷੯‧̀͡₎᭄ྀི @謝暔『乐中带疯的老子』 @『H』 @阿焕 @无言❆秋雪❆佳 @莹琇 @^雾¹隐²^[钟] @某金色大葱 @安妮安妮,我们喜欢你 @AlCu @麤灪爨麣纞虋麷鞻鬰靊讞005 @Canton @Eddy @Eddy&Quebecin @F ⅰT .七 翼✎ @孤独/代 @鲧.(开学死掉了) @Helsinki @霖祈雪 @林曦妤.⭐ @琳家.荞小棋 @凌风 @梦悦 @沐 轩 吖 @墨染✦清弦 @溺蝶.月明泉【钟】🐒 @秦洛白 @Quebecin&Eddy @欺 @三金[养心殿] @笙[退] @苼其 @诗纾 @婷 @Uniquel @无敌の空条承太郎 @邬池玉 @咸菜鱼💦 @星游Aria•世(诈尸版) @小文子 @星河 @小泉和溪 @习惯(翎) @椰𝓓𝓗.果 @烟雨伏笔江南 @炎热 @雨. @雅🕸️ @阴雄 @杳杳 @有梨香的人 @羿阳.(暂退) @杂食动物\养心殿 @周明 @钟钟◇养心殿 @醉花阴·秋刃·佳 @𝒜𝓌༺冷༒黯༻℡『暗团』🚬 @🥐先㓓 @✘林☆ @^沈梦皖^✨ 找人一起玩 @✘嫣★ @《圣》 @『暮柏』宇. @↗光·衍↖ @6. @☆小花花✘ @^妤[钟门] @『黎千』陌. @💐宁可冰💞 @。。。。 @👴🏿👅❤️ @🍀^『曦雨』^ʚ꒦ິ^꒦ິɞ☻ @✍𝒉 𝒃𓆩宇柠𓆪ۣ『河』 @♪陌❦ @(●—●) @ᝰ·†喵喵喵†·ᝰ
中国式教育到底怎么了?
一张考了98分的试卷,却让孩子在教室里埋头哭泣,这背后的教育困境发人深省。
“考了98分,开心不起来。”江苏无锡一名五年级学生因粗心错了一道题,拿到98分,成绩等级换算为A。但当看到成绩不是A+的那一刻,他整节课都听不进去了。这样的场景在今天的中国中小学里并不罕见。
作为一名高一学生,我刚刚经历完中考的洗礼,又即将面对高考的挑战。当我回顾自己的求学路,却发现所接受的教育似乎越来越偏离它应有的模样。
---
01 少子化冲击:近150万教师过剩的现实
2025年秋,上海三桥小学传出的不是朗朗书声,而是令人扼腕的场景:23位教师面对仅22名学生。这所曾经充满活力的校园最终因日益萎缩的生源而黯然关闭。
这一幕正是席卷中国教育系统的深刻变革的缩影。
从幼儿园到小学,少子化引发的严酷链式反应正在蔓延。在东北地区,2013年至2022年间,黑龙江省有高达1900所小学关闭,占全省小学总数的近六成;吉林、辽宁两省也同样有近半数的小学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中。
冰冷的数据揭示了一个残酷的现实:2016年,中国新生儿数量曾攀升至1786万的峰值,而到了2024年,这一数字已锐减至902万。
这批2016年出生的孩子,在2023年达到了入学高峰,之后,新生的学龄儿童数量便开始了断崖式的下跌。
教育部发布的预测令人警醒:到2035年,全国小学适龄儿童将减少5216万,降幅高达48.14%。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教师数量却依然庞大,导致师生比例严重失衡。
预计到2035年,全国至少将有150万小学教师面临“过剩” 的困境。
02 教育内卷:考试机器下的童年消亡
“单元测、月考雷打不动,最近期末复习,孩子每天在学校都要刷题,每周还有固定的模拟考。”一位小学三年级学生的妈妈邱盈不解地表示,孩子不是和老师、同学关系不好,而是因为学校“作业太多、考试一场接一场”。
记者采访多地家长发现,单元测、月考、期末阶段的“题海式”备考,已成为多地小学的普遍现象。
面对频繁考试,学生们呈现出不同的应激反应。一名学生因粗心错了一道题,考了98分,成绩等级换算为A。但看到成绩不是A+的那一刻,他就崩溃了,整节课都听不进去。
另一名考了94分的女孩哭着对老师说:“考得不好,妈妈会骂我。”在注重成绩的氛围里,学生们总是心事重重。
江西南昌某公立小学教师姜雪透露,平日里学校的小考接连不断:就数学而言,根据学习进度,一般一两周会有一次单元测。
考试已渗透到低龄学生群体。浙江杭州的家长于悦发现,孩子就读的小学一年级一到期末前,考试便排满日程,几乎每周都有模拟考。
03 扭曲的评价:压力层层传导的困局
教育部三令五申禁止频繁考试,但现实中为何屡禁不止?多位老师、家长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单元测、月考很少直接以“考试”为名,而是被包装成“月闯关”“学情调研”“独立作业”等名目。
姜雪曾在课堂上脱口而出“考试”,被路过的校领导恰巧听到。校领导口头警告她,下次注意用语,不允许提考试。
压力的传导机制十分清晰。“近两年区里会组织统一期末考试,考后按成绩给小学排名,校长要在区里的教育质量分析会上汇报,校长压力一大,负担就加到了老师和学生身上。”姜雪向记者展示了工作群里校长上台汇报的照片。
胡晨老师所在的学校,老师的绩效工资甚至与班级期末考试成绩紧密捆绑。“我教两个班级的数学,如果一个班上所有学生考试及格,我将有200元的奖励,如果一名学生不及格,就要扣掉75元。”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研究所所长王烽指出,小学阶段无升学压力却频繁考试,根源在于传统教育观念、评价体系与行政导向的共同作用。
王烽解释:“这不是单一环节的问题,而是整个教育生态的循环困局。”想要改变频繁考试的现状,须从区域教育质量管理机制寻找突破口。
04 学制异化:速成制下的教育变形记
当全国高喊“减负”,另一群校长在角落里正暗自加快速度——无数名校正玩起学制魔术:初中四年缩成三年,高中三年膨胀为四年,只为给高考这场决定性“战争”腾出充足训练时间。
这一精心包装成的“创新培养”,实则不过是精心安排的“超长备考战线”,看似巧妙,内里却千疮百孔。
知识“空中阁楼”:匆忙跨越的少年们如同早熟的果实,表面绚烂却根基不稳。一高中老师坦言:那些“速成”而来的尖子生不少在进阶竞赛与难题面前捉襟见肘。
心智耗尽的悲歌:超长高压备考不只考验知识储量,更消耗青春的灵魂。多少高三学子眼神疲惫低语:做题机器之外,我们是什么?那些真正照亮人生的能力——好奇、创造力,都在延长的战线上变得模糊遥远。
05 人才错配:高校学科与需求的严重脱节
“目前我国高校超过80%的学科专业是前三次工业革命的产物,存在需求失配、内涵老化、名称陈旧、能力不适等问题。”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党委书记郑庆华在近期发表的文章中如是说。
特别是传统工科教育理念过于强调专业化,在人才培养中容易造成知识面窄、人文底蕴和创新能力不足的状况,难以适应人工智能时代对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中国人民大学学科规划与建设办公室原副主任胡涛指出,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与之并存的是,在规模效应之下,部分省份和高校学科专业设置急速扩张,甚至出现了片面追求学科布局“大而全”现象。
这一现象导致了多重后果:一方面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导致了教育质量的下降,同时还加剧了毕业生就业难问题。
06 心理危机:被“爱”绑架的下一代
我国中小学生抑郁检出率达24.6%,这个数字在重点中学飙升至37.8%。DeepSeek通过剖析上千例青少年心理危机干预案例,发现6种“以爱为名”的教育方式,正在培养出抑郁的下一代。
“高压熔炉”用高期待突破孩子心理临界点。北京某心理咨询机构数据显示,因成绩焦虑就诊的初中生中,68%出现心情低落,以及其他躯体化症状。
比较式教育摧毁着孩子的自尊。南京脑科医院的研究表明:常被比较的孩子,血清素水平比同龄人低40%,这正是抑郁症的重要特征。
那些“别人家的孩子”,最终都成了插在孩子心上的一把把利刃。
窒息式控制建造了密不透风的精神牢笼。一名大三女生在投稿中讲述,妈妈干涉着她的一切,要求她穿自己买的衣服,进她房间从来不敲门。
哪怕她已经上大三了,还是活在妈妈密不透风的监视下。家对她来说,不是温暖的港湾,而是随时随地想逃离的地狱。
07 改革曙光:走向多元与开放的教育之路
高中教育的同质化,是当前我国教育不容忽视的潜在问题。全国政协委员、上海新纪元教育集团董事长陈伟志指出,高中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收官阶段,在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中理应承担先行先试的关键角色。
“各地教育管理者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名校的名额毕竟是有限的,如果我们对所有高中的评价只限于单一的分数标准,势必将促使各高中陷入没有意义的内卷式竞争中。”陈伟志言辞恳切。
2025年,教育部发布了基础教育规范管理负面清单,重点整治16项不规范办学行为。这些行为包括违反规定频繁组织考试、加重学生学业负担;违规安排学生作息时间,挤占课间休息;布置超过教育行政部门规定总量和时长的作业等。
行动还提出严禁学校提前开学、延迟放假,利用节假日、寒暑假组织学生集体上课补课;禁止中小学通过各类考试选拔生源或采用竞赛证书作为招生依据。
在高校层面,一场史上规模最大的专业调整潮正在推进。《中国-世界高等教育趋势报告(2025)》整理了2014-2023年新增和撤销较多的专业,发现高校新增专业更加注重学科交叉融合,积极探索前沿科技领域。
---
有政协委员曾一针见血地指出:高中教育若过度陷于对成绩的竞争中,从学生、家长、教师、学校再到地方的发展将无一赢家。
教育真正的神圣目的,是将每一颗心导向自由而丰沛的人性之境。当我们从焦虑与速度崇拜中抬起头来,或许会发现:那些被延长的跑道尽头,不一定都绽放着属于孩子自己的繁花。
作为高一学生,我们期待着那一天——教育不再是“千校一面”的挤压,而是“各美其美”的绽放。
而大家也可以看最后两页的图,无论是我所做的视频还是在网上收集的资料,在此都不给放出来,也证明了现在很多人不承认中国式教育不好。
@葡萄🪷੯‧̀͡₎᭄ྀི @阿焕 @无言❆秋雪❆佳 @莹琇 @^雾¹隐²^[钟] @某金色大葱 @笙[退] @阴雄 @『黎千』陌. @👴🏿👅❤️ @Eddy @霖祈雪 @凌风 @沐 轩 吖 @溺蝶.月明泉【钟】🐒 @欺 @笙[退] @三金[养心殿] @婷 @邬池玉 @『H』 @謝暔『乐中带疯的老子』 @安妮安妮,我们喜欢你 @陈伶 @琳家.荞小棋 @梦悦 @苼其 @咸菜鱼💦 @雨. @烟雨伏笔江南 @无敌の空条承太郎 @小文子 @星河 @习惯(翎) @椰𝓓𝓗.果 @雅🕸️ @杳杳 @羿阳.(暂退) @醉花阴·秋刃·佳 @✘嫣★ @✘林☆ @^沈梦皖^✨ 找人一起玩 @𝒜𝓌༺冷༒黯༻℡『暗团』🚬 @🥐先㓓 @《圣》 @『暮柏』宇. @↗光·衍↖ @6. @☆小花花✘ @^妤[钟门] @🙂 @[欢愉]花火愛◇ @。。。。 @💐宁可冰💞 @🍀^『曦雨』^ʚ꒦ິ^꒦ິɞ☻ @^挚爱^【NU团】 @✍𝒉 𝒃𓆩宇柠𓆪ۣ『河』 @ᝰ·†喵喵喵†·ᝰ @(●—●) @♪陌❦
Quebecin
简介
高中退游三年。只有周末在。互关互赞,小号回。 挂兄,葡萄,妍姐,栩,归,夕,焕,笙,H,莹等朋友
游戏档案
游戏总时长
1474.2小时
玩过游戏数量
282款